新加坡国立大学MPAM2017的同学们,在陈来荣医生的带领下,前往新加坡外来劳工活动中心,走进新加坡的客工中,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
陈来荣医生长期与多个志愿组织和NGO组织合作,致力于扶贫、支教、社区建设等公益文化传播建设活动。作为一个新加坡人,陈医生1996年至2010年,放弃在新加坡行医及舒适的生活,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偏远山区,参与培训乡村医生计划,并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服务,还帮助照顾孤儿、残疾儿童和麻风病患者,做了足足15年的志愿医生。他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获得了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的嘉奖及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奖。陈医生组织MPAM学员参与的走近新加坡客工的交流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加深不同国家间民众交流,以及解读新加坡政府的劳工政策,也已经成为MPAM项目的一项传统保留活动。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项目办和MPAM2017班委为此次活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同学们也都踊跃参加。运秋、剑仁、温文等班委采购了饼干、水果、糖果等,细致地分装好四十个礼品袋,作为交流活动的小礼物;玟漪、进中、秀华等同学积极筹划,准备了毛笔、宣纸等文具,以备交流活动中的学习写书法之用。
活动气氛轻松愉快而又不乏热情和温暖,同学们与工人们同桌而坐,一边互相介绍各自情况,一边笔墨纸砚铺展开来。参加活动的劳工多数来自东盟,以印度、孟加拉等国家为主,他们有的在新加坡务工已超过十年,说是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新加坡的建设也不为过。同学们与工友们交流以后,手把手教他们用毛笔书写汉字,抒发他们的心声。有的工友许久已未回家,写出了“妈妈,我想念你了”;有的工友思念家中子女,写出了“平安快乐”、“步步高升”,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业有成;有的工友写出了“我爱你”送给自己,希望自己早日找到爱人;更多的同学和工友一起书写“和平”、“福”等,祈求世界更美好。活动结束前,大家拿着各自的作品合影留念,同学们把礼品送给各位工友,并参观了劳工活动中心内的诊所、超市、食阁等场所。
专门照顾客工福利的康侍医疗机构的志愿者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加坡外来劳工的有关情况,以及康侍机构的运行及下属诊所情况,他们如何向外来劳工提供医疗、法律及生活的援助。陈来荣医生还介绍了外来劳工政策的概况、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引起了同学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据资料,目前新加坡约有外来劳工 130 万,占总人口的1/5,劳动力人口的1/3,其中大约有 30 万来自南亚的劳工。一方面,高技能人才被高收入、低税收、优美城市和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社会治安等因素吸引到新加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大批的低技能廉价劳动力,也为新加坡的工业、建筑业、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提供了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外来劳工对新加坡社会经济及生活各方面影响之大,以至于政府的外来劳工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往往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
很多外来劳工为了来新加坡工作,借钱、贷款,甚至卖了自己在本国的土地,以支付高达6000-18000新加坡元的高昂中介费,而月薪只有600-1000新元左右,往往要将工作一段时间的薪水用于偿还中介费。一旦由于就业形势或就业政策发生变动而失业,或者不幸发生了工伤事故不能继续在新加坡就业,就很难再找到新工作,只能负债离开。可以想象他们回国以后将面临怎样艰难的困境。
对新加坡政府来讲,近年来一直面临如何在维持低技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减少低技能员工、增加高技能员工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政策取向之间权衡。建筑业受到的冲击首当其冲,不少规定都已经在逐步限制建筑业聘用外劳:2017年的财政预算案出炉,从7月1日开始,建筑业的R2外劳税从650元上调至700元。新加坡建设局近期表示:到2020年,希望能把建筑业的外劳人数削减20%-30%,这一减就是9万人。这对目前在新加坡就业的外来劳工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一些人来讲可说是前途未卜。
当前全球化方兴未艾,东盟融合发展势头良好,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逐步释放影响力和发生作用,一带一路提出的“六通”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自不待言。这次交流活动,启发了我们对新加坡外来劳工背后的人力资本、政策制定、国家间竞争等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到新加坡外来劳工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这又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中国、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国家普通民众间的一次“民心相通”活动呢?
供稿: MPAM 2017级 钱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