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上午,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副局长叶振铭先生拨冗到课堂介绍新加坡发展公共住房的经验,下午全班同学集体参观了大巴窑市镇公共住房规划建设情况。
新加坡
建屋发展局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公共住房称为组屋。在听了看了组屋的情况后,让人觉得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确实与一段诗、一首歌、一组数贴切吻合,真真确确地反映了“齐家、治国、天下平”的大道。
一段诗。走进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大楼,一幅醒目的毛笔书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裱框挂在墙上,这段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值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写下了这首诗。屋是栖身之所,是构造家的巢。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的目标是“居者有其屋”,国家公共住房政策将千年前的杜甫梦想写实,将眼前国民愿望实现。
一首歌。新加坡
建屋发展局的大楼不仅是办公场所,也是申请销售或租赁组屋的办事大厅,让人感觉意外的是,还作为国家公共住房政策实施发展变化历史的纪念馆、体念馆。走进公共住房发展历史的展示影屋,环绕荧幕展播了民众对“家”的渴望及温馨的场景,随之播放的是一首名为《家》的歌曲。此幕此曲,款款动人。歌声唱出了:
……
我的家 收藏 我的欢喜悲伤
只要点燃希望 梦就会自由飞翔
我的家 给我 一双坚定翅膀
我的梦 不论在何方 一生的爱 唯有家
……
一生的爱 唯有家 世世代代 温暖的家
在画面和曲目的感染下,让人内心加剧了对“家”的渴望、眷恋、难舍和依赖,真切感受到了有国有家,有家有温暖,有温暖有爱意。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新加坡国家虽小、资源虽少、民众虽寡,但是丝毫不影响民族的自豪感、自强力和创造力的缘故吧。
一组数。新加坡的住房政策让千千万万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如果说一段诗、一首歌尚不够详实的话,那么下面再用一组数来说话吧。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之前的1960年就成立了建屋发展局专门抓组屋规划建设,提出10年内解决房屋供应不足的紧迫性;新加坡住房分为私人住房、商品房和公共住房,82%的居民享用组屋,其余住私宅或商品房;据统计,新加坡人住房拥有率约90%,高于许多发达国家,如澳洲(约70%)、英国(约70%)、美国(约70%)、日本(约60%)等;公共购屋津贴政策,家庭月收入不超过一万元新币的,按购买新组屋单位和购买转售房分类,有五千至四万元新币不等的津贴并加优惠购房贷款。家庭月收入不超过一万两千元新币的也享有一万至三万元新币相应津贴。自建屋发展局开展组屋规划建设管理以来,新加坡政府投入“亏本”超过200亿元新币。除了资金投入外,还充分考虑了国家多元文化、种族融合的因素,在一栋组屋中合理搭配一定比例的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及其他族群,并且充分考虑人们的年龄段对住房的需求,从单身人士——成家立业——建立小康之家——步入黄金岁月,都有依据家庭成员增加、收入状况、养老保障等多方面兼顾,组屋类型有2房式、3房式、4房式、5房式。让人感到有趣的是,对年轻人成家后购买新的组屋不能远离父母所住组屋的距离也作了政策考虑,可畏精细无处不在。
一段诗描出了民众的渴望,一首歌唱出了民众的心声,一组数写实了民众的生活。每个公民的安居乐业需要有家,让每个公民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是一个国家职责,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不能不令我们感慨!
家使人健康,使人安心,使人乐业。反而思考,人有了家就使国人人有份,使国环境更美,使国竞争力更强,这或许就是家、国蕴含的哲理,是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原因吧!
MPAM 2015级 陆鹏州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