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感悟分享
2016年11月,我们在商学院施永丰教授和郑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近10小时的飞行,先到达新西兰北岛的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再飞抵南岛的基督城,顺利地完成了我们十天的访学行程。这次访学是带着目的和任务而来的。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治理、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与这个地区的人民和环境进行深入接触。因此,我们的行程就是以此为标准设计的。
一.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支柱农牧业:新西兰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是一个农业国家。但新西兰不生产粮食,而是利用地域优势,大面积种植牧草,将牛、羊、马、鹿、驼(驼羊)作为它的五大农牧支柱产业,牧场面积几乎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岛除了森林、湖泊和山川,几乎就是天然大牧场,单牛羊的数量就达全国人口数量的十倍。另外,基于南、北岛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农牧业发展也呈差异性,南岛接近南极,以绵羊为主,出口羊毛产品;北岛则以奶牛为主,出口奶制品;红鹿的角非常发达,鹿茸的价格昂贵;驼羊毛非常柔软,保暖效果远优于羊绒,有“软黄金”之称,经济效益可观,因此,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奶制品、驼羊毛、绵羊毛和
鹿茸等农牧产品的出口国。
二.农牧业高度机械化:新西兰地广人稀,尤其是南岛,人均土地面积达4平方公里,人力资源显得尤其珍贵。所以,牧场大部分的工作必须依靠机械化完成。牧草从翻耕、播种、浇灌、收割、打包都是机械化;牛羊在牧场上的生活自理,挤奶、收奶、剪毛都是机械化。因此,沿途我们只看到广袤平整的天然牧场,自动喷灌系统、捆包好的牧草、牛羊马鹿驼群悠然自得在吃草休憩,几乎没有看见过农场主在工作,他们只偶尔会开着皮卡车,带着牧羊犬出去转悠转悠。
三. 科学管理,使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1)计划放牧,保质保量:由于牧草的生长周期为21天,因此,农场主都会很科学地管理自己的牧场,用木篱笆将草场分隔成若干块区域,按牧草的生长周期有计划放牧,保证牧草的可持续生长。每隔2年,农场主必须对牧草进行全面翻耕一次,重新播种。较有趣的是,每当进行牧草翻耕时,大批的鸟会跟在犁地机的后面帮忙除虫。因此,沿途我们所见的牧草生长郁郁葱葱,据说没有发生过如蝗虫灾、鼠患等情况。同时,他们对威胁牧草生长的野兔、腹鼠格杀勿论,很好地保护了牧草的生长。
(2)预防动物肠道疾病:为了避免羊群肠道感染发病,在小羊出生后不久,农场主会将羊的尾巴结扎让其坏死脱落,并在其屁股周围涂药,预防病菌从屁股进入肠道。这是新西兰牧场的其中一怪——“羊无尾”。
(3)提供优质奶源:纯天然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是优质奶源的基本保证。牛、羊除了吃牧草外,主人还会给它们定时补充“零食”——用玉米及秸秆等混合发酵而成的其他食物,保证它们的肠胃功能。另外,由于花奶牛的奶质地较稀淡,而黄奶牛的奶则较浓稠,奶农为了使奶质量提高,牧场中都会按每七头花奶牛配养一头黄奶牛的方式来获得较好的奶源。很有趣,奶牛到产奶时候,会整齐地排着队往来于挤奶场和牧场(这又是牧场的一怪——“牛排队”)。从挤奶、装罐运输到炼奶场奶制品的生产,整个流程全自动、密闭完成,确保奶源的质量。
(4)个性化动物保护:新西兰马的主要用途是参加马术比赛,农场主会特别注意对马鬃毛的保护,因此,我们沿途都可看到牧场的第三怪——“马穿衣”。马穿上了衣服,就可以保护鬃毛不被日晒雨淋影响色泽;这身“衣”还可以特制来锻炼马的负重能力。
四.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强,旅途中有几件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1)人与自然的相处非常和谐:无论是在湖边还是海滩,各种野鸭、海鸥、信天翁、天鹅等数量非常多,它们时而与休憩的游人嘻戏,时而扎入水中觅食,彼此悠然自乐,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
(2)非常注重岛上特有的珍稀资源的保护:我们在怀托摩萤火虫洞(Waitomo Caves)观看洞穴四壁里灿若银河的萤火虫、在观看新西兰的
国鸟kiwi鸟夜间觅食以及在奥玛鲁“蓝眼企鹅栖息保护中心”观看小蓝企鹅回巢时,都被反复要求和提醒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拍照,大家只能在漆黑中抑制着兴奋,静静地欣赏这些珍稀动物的夜间活动。
(3)不随意开放工程项目:途中司机告诉我们,政府为了保护自然景观,放弃了很多修路、搭桥、挖隧道的基础设施项目,宁愿让车子多绕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路程;一些景点风景令人陶醉,如果开发旅游度假经济效益会很可观,但政府为了控制过度开发破坏和谐的自然环境,坚持不开放通讯、网络和建筑的审批,只修建了简易的游船码头,周围没有任何通讯信号、网络和餐饮住宿设施,目的是保留景区那份令人赞叹不已的宁静和让美丽的湖水流淌着。
(4)勤俭、简洁的好传统:新西兰人一直非常信奉“东西能用就好、够用即可”,这点在我们的行程中感觉也是比较深刻的。
首先是建筑方面,除了奥克兰、基督城等一级城市有数量不多的中高层建筑外,其他城镇几乎都是1、2层高的“轻型木结构”的房子,砖石材料仅仅用于外墙装饰或建造房顶烟囱。这多少与新西兰是地震多发区有关,他们的建筑理念是发生地震时,即使外墙倒塌,整栋木结构的房子也不会崩溃造成较大的伤害。我们这次行程就是在刚刚发生过7.2级地震后的一周时间。司机告诉我们,当地震来袭时,他们只是在被震醒后起来看看什么东西掉下来了,把它收拾好,然后继续睡觉。
其次是旅游设施方面,尽管新西兰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高达6500万,但全岛难见高耸的豪华宾馆或酒店,更多的是类似本地居民住家般的MOTEL,我们整个行程中也有2/3的时间住这种MOTEL,尽管里面住家式简单装修,空间也不太大,但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施配备齐全,非常实用,真的是“够用就好”。
至于“能用就好”,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丹尼丁火车站和厄恩劳斯号蒸汽船(TSS Earnslaw)了。丹尼丁火车站启用于1906年,1999年重修,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和富丽堂皇的内饰而被新西兰人津津乐道,至今仍是新西兰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从这里出发有四条去周边小镇的观光火车线路,非常受游客的欢迎。厄恩劳斯号蒸汽船(TSS Earnslaw)是与泰坦尼克号是同一年制造的,至今也是超过100年的历史了,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而且还在营运的蒸汽船,也是南半球唯一一艘仍在使用的燃煤渡船。 “能用就好”还体现在旧货礼品店里,我们在途中经过GORE小镇,看到好几间旧货礼品店,里面东西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这些都是好几成新的日用品或比较特别的礼品,很多人会来这里进行物品等价交换或选购自己心仪的东西,价格都很合理的。
五.新西兰人的家庭观念非常重: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很多成双成对出游的中年夫妇或一家大小开着房车出游的家庭,而且带小孩的几乎都是爸爸,很温馨的场面。比较有趣的是,我们刚从新西兰回来,就看到新闻报道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辞职了,理由竟然是“从政让我与家人聚少离多,我得回家好好陪伴妻子!”。没想到与我的旅游感受不谋而合!
六.新西兰非常重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新西兰是周工资制,工会负债监督薪酬的发放,确保工资不被拖延;工人每天的工作中包含着上下午茶歇时间和午餐时间,因此工作时间只有6小时。老板不能随意让员工加班,除非工人自愿并付加班费。在每个市镇,我们都发现只要超过晚上八点,所有的店铺都必须停止营业,让员工下班,尽管当时天空还是艳阳高照。而对旅游车司机的工作时间更是严格监控,严格控制每天总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违者扣分,一年累计扣分达到100分,将会被禁驾三个月的处罚。
七.但我也发现:新西兰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比较低效的政府。我们经过好几个正在围闭施工的工地,司机告诉我们这些工程项目都是在5年以上的了,进度非常缓慢。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在基督城时,发现到处残砖断瓦,也有很多区域被围闭或者用废旧集装箱遮挡着,司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2010年7.8级大地震后接着又是2011年那场6.3级地震,对市中心造成了巨大破坏,很多建筑物被损毁、伤亡100多人,但新西兰政府的办事效率实在太低下了,5年过去了,眼前所见似乎更像是一周前发生的那场地震遗留的景象,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过仔细分析也不难理解,新西兰是一个福利国家,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选择了“公平”,确保国民人人有工作、个个有饭开,因此没有开发外劳市场,国内所有行业尤其是苦力活都由本国人承担,工人完全不用替老板考虑“效率”问题,政府也没有强调“效率”, 再说新西兰有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资源,无须像其他国家那样急躁冒进。所以,随处可见一个工程项目拖着干上几年的现象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新西兰游学之旅是一个美景萦绕之旅、欢乐相伴之旅,也是一个知识收获之旅。读万卷书再走万里路,学习效果超乎想象!
MPAM 2016级辛明珠稿
*若要转载此文,请联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项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