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MPAM Student Activities

加冷河上泛轻舟 也问春光也问秋 ——M6第二次团队建设有感

来新不到两月,项目办的老师们已组织我们第二次团队建设。这天在加冷河入海口内湾划龙舟,相较班丹水库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激烈,轻松热闹了许多,或许是大家朝夕相处的日子逐渐融入,熟悉适应,心境也变得舒缓起来。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

DSC_0196 

水面碧波荡漾,龙舟歌声悠扬。大家赤足拨桨揽胜,侧目语笑嫣然,有李白散发弄扁舟的洒脱,范蠡归隐五湖的惬意,比赛、名次已如水底浮云,散落于片片涟漪……

加冷河(Kallang River)绵延10公里,早期是土著居民的聚居地,名字即来源其中叫 Biduanda Orang Kallang 的一支。这里曾聚集大量后院工业,风景一片杂乱,遍布造船、修船和废铁处理厂、锯木业、制冰业甚至禽类饲养等,一度成为城市的天然下水道。到了1987年6月,政府清理河流,疏浚泥沼,保护水源,用沙地填出河畔公园,当年两岸的繁杂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美丽亲近实用的自然和谐。

DSC_0113 

美景如诗如画,我的内心却不全是时光安然岁月静好的了无牵挂。加冷河改造的成功经验折射出这个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抚今追昔,感概万千,思绪渐远。早在1978年,74岁的邓小平访问仅仅建国13年的新加坡,相对1920年,16岁的他去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的印象,这个小小岛国58年后的崛起,让这位谋划着中国重整山河的领导人深感震动。1992年他南巡讲话说到:“出国去看看,并且要向各国学习,特别是向新加坡学习,他们有良好的社会纪律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我们要做得比他们更好。”这句话,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向中华大地,拉开了中新合作的帷幕,3万名中国各部门、各地区的干部陆续到新加坡考察学习。1980年,时任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专程来新学习了2个星期的招商引资。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世纪80和90年代,也曾多次来到新加坡,走进厂房、走进住宅,学习经验。

我出生在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龄,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小平同志来新加坡37年后的今天,有幸追随前辈们的脚步来到这个国家学习,不禁反思:37年中我们到底向新加坡学到了什么?历经37年的今天中国是否已经做的比新加坡更好?37年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新加坡吗?

DSC_0092 

我们听建屋发展局叶局长谈新加坡的组屋,听反贪污调查局何司长讲新加坡的预防和调查贪污犯罪情况,听林崇椰教授讲新加坡的工资制度,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淡马锡等大量案例,对新加坡经验的利弊进行条分缕析。个人称之为“不锈钢手腕”的威权政治还能否推行?没有旧版《土地征用法案》强制征地,保证政府拥有全国80%的土地作为基础,组屋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公营企业私有化进程会否进一步加速?已经被新加坡反贪污调查局否定的“高薪养廉”为何还被国人津津乐道?中国面临的贫富悬殊、城乡差距能否借鉴到合理的分配制度?民主与民众素质到底是什么关系?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深深领悟到,我们需要做好事情的好方法,更需要实施好方法的好环境,还需要在好的环境下用好方法做好事情的好心态。就像陈抗教授在《李光耀与新加坡》文中提到的,新加坡的经验其实并不复杂,要真正学过来却没有那么容易,要下很大的决心。习近平5年前来新加坡在为邓小平纪念碑揭幕时说:“新加坡长期以来积极参与、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许多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邓小平先生生前多次提出中国要向新加坡学习。这种学习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还需要。”

DSC_020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经历过这些对于中国还是问题的问题之后,“新加坡模式”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2011年大选,也可理解为在政治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和当今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理念,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李光耀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需要向其它国家学习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经验的话,那么处于现在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要靠中国人自己去解答。

DSC_0080 

他人不识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一次难忘而有收获

的加冷河团队建设活动圆满结束了,相信我们的新加坡学习之旅也一定会满载而归。

是为记。

 

MPAM 2015 级 刘宗国 撰稿

Singapore
Wed 13 May 2015
08:00 AM - 12: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