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会成功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马凯硕院长专题讲座
2014年9月3日,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院长讲座中,马凯硕院长采用他一贯的简洁作风,用三个词汇概括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任人唯贤(Meritocracy)、实用主义(Pragmatism)和官员诚信(Honesty)。
这三个词汇的简写为MPH,恰是一个速度计量单位:英里每小时,即Mile per Hour。速度,的确是考量新加坡发展的一个维度,仅以新加坡人均国民收入数据来看,2013年达到人均5.5万美元,而1965年独立时只有人均500美元左右,其间增长达110倍。
与速度相比,马凯硕更关注一个国家发展的品质。他概括的MPH,正是高速发展同时保持发展品质的最基本要素:在全球经济奔行的高速路上,新加坡这辆“车”实在没有多大优势,甚至相对体量太小,这时就看其驾驶者——“人”的能力、经验和心态。
对于马凯硕来说,国家发展品质不是一堆数字,而是由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构成。他于1948年出生在新加坡印度人后裔的贫穷家庭,一家六口都挤在只有一个卧室的屋子里,邻居们也都是穷苦的华人和马来人。马凯硕谈到小时候看见年轻人拿着带碴的破酒瓶打架,血染社区。实际上,无论是政治家们的回忆录(如《白衣人》)还是文学界的史书(如《战后初期的新加坡华文戏剧》),都记录当时的新加坡社会充满黄赌毒犯罪和垃圾污染的街道,并伴随低效和腐败的政府公务人员。
但是今天,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发达国家、文明之地和绿色都市,并成为世界上失业率和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吸引各种投资者、旅游者乃至定居者蜂拥而至。今天,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居住在整洁的公共组屋中,各个种族的人都可以在社区绿地和邻里中心安心自在的散步、聊天。
仅靠基层社会和贸易市场本身,没有办法带领新加坡走出当年的低谷,并达到今天的高度。这就是国际社会对新加坡公共服务给予极高评价的原因。在其1965年独立之后,稳定中创新的政制、高效而务实的政府、前瞻及廉洁的精英公仆,是新加坡发展动力的保障。
但是,仅仅拥有独立主权、稳定国会和精英政府是不够的。我记得,在回应“为什么新加坡公共服务能够取得辉煌业绩”这个问题时,马凯硕曾有一句总结极其关键:“It has done so because it has imbibed a culture which focuses the minds of civil servants on improving the livelihood of Singaporeans.”也就是说,在MPH作为组织和行动原则的基础之上,新加坡公务人员总是努力将自己所有的心智都聚焦在如何提升新加坡人的日常生计上面——为人而政,为生而治,这种公务员文化才能带动国民与国家共同奋进。
( 王薇 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