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1日下午2时,2014MPAM班级的全体同学迎来一场关于社区工作经验分享的有益而有趣的讲座。主讲人是来自非洲的首位中医博士迪亚拉医生及新加坡医生陈来荣。两位外国医生都长期结缘中国,并在昆明等地为中国乡村的医疗做他们能尽的援助,这其中,有故事,有生活,有曲折,有感动,更多是的他们通过社区工作体会、启发出新的思考角度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篇活泼而有趣,陈来荣医生用中国与新加坡在某些如校舍设计、大学教育、公共卫生系统等的理念及行为差异做出对比。他很认真的讲到,“新加坡国大校长在谈及国大教育时,提出两点,一是教会学生做事,二是教会沟通。对于老师也是一样。”他又举了NUS医院装修的案例——有来访者问这么便利和好看的医院护理办公室到底是谁设计的?新加坡卫生部官员说:“是护士长设计的”。众人惊呆。陈医生解释说,“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家庭的厨房是谁来设计?当然是老婆嘛,她是最熟悉最经常用的人,当然就应该由她来设计。那么医院的医护环境是护士长最熟悉,当然也应该由她来设计,然后才是消防进入安全设计。这就是一种社区经验。”
在陈医生的介绍下,来自非洲的迪亚拉医生开始与大家互动,令大家惊奇的是,他的中文实在太好了。当然,迪亚拉医生开篇便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一场失败的经历——在广州学中医时就经历了第一次不及格。这时,陈医生插进一段思考,他很鼓励试错,鼓励经历失败,而不是像现代的公务人员那样永远是由精英选拨路径,都不敢尝试失败并且没有失败过——这对创新是一种稀释。
迪亚拉很传奇,从非洲到中国,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成都,一路过来,最大的体会是要学会沟通,并且努力学习中文和中医甚至古文,最终他娶到了成都的姑娘,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培育出上千名乡村教师,他本人也曾受到中国总理李克强的接见,被誉为救人的“黑求恩”。
讲座的方式有趣而感动,迪亚拉先把一组打乱顺序拼成组图的幻灯片让同学们观察,在这组图片上有老人、小孩、家养鸡及社区志愿者的各种影像。迪医生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言所见所想——“告诉我,在你们眼中,你认为这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随后他又摆出一张山区厕所的图片让大家观察——这是一座坐落在河流上游的厕所,“那么请你们找出这座厕所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大家讨论后,当然答案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是由此观察和讨论引发出社区工作的重要及价值。迪医生讲了一句很有趣却意味深长的话,他指着照片上那座设立在河流上游的开放厕所说:“永远都不要忘记你下游的人,无论社区工作还是做事、做人,都要想想对下游的影响。”
迪亚拉是希望大家用社区的思维来看这些问题,目的是解决问题,或者给政府提供一手的实践经验。他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一名社会工作者,都要学会感恩,回报社会。要把社区的思想带入到社会中。他指着国大U-TOWN说,我建议你们大家在这座大学城里走一圈,你会发现如果下雨的话你完全不会被淋到。这一定是有经验的人把这样的建议告知了设计者。如果人人都有社区思维并且回馈社会的话,那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王薇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