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会忘记2016年4月18日,MPAM项目办为我们M7的同学特备了一个讲座《偏远农村生活与城市经验教训》(Village Life ;City Lessons), 讲者是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高级讲师、同时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爱丽丝与彼得学院(College of Alice & Peter Tan)的外展及社区联系主任陈来荣医生,那时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这位当代的“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陈来荣医生曾在1996年至2010年间,自愿放弃了在新加坡行医及舒适的生活,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去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偏远山区,一名连华语都不会讲的新加坡本土医生,克服了重重苦难,积极投身于培训乡村医生计划,并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服务,还帮助照顾孤儿、残疾儿童和麻风病患者,一家四口一呆就是16年。他因此获得了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的嘉奖及中国政府授予的友谊奖。当时我们都被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记得陈医生在讲座时说到:“做任何事情,你不但要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更要关心处在你下游的群众的利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才有了我们5月18日晚的这次社会实践之旅——了解你身边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我们M7的同学,与老师们一道,从CG出发,乘坐大巴来到了西海岸拉柏多公园(Labrador Park),与等候在那里的陈来荣医生会合,然后开始了我们这趟与众不同的行走活动。
徒步路线从拉柏多公园(Labrador Park)开始,我们沿着海岸线往海滨方向出发。陈医生边走边引导我们要仔细关注四周的环境、设施,每个区域之间有哪些特点和区别,笑而不答,说到达目的地后大家要打开“葵花宝典”做作业。同学们在冒雨行走的过程中,出来欣赏海边美景之余,当然也在脑海里默默地记录下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我们行走在吉宝湾映水苑桥(Keppel Bay Bridge),这边很明显是新加坡的富人区,这里,除了美丽的海景、热带风情的植被、漂亮的楼房建筑及配套设施,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停泊着数艘豪华游艇的游船码头了,不远处还是美丽的圣淘沙岛。我们的队伍继续向北走,从吉宝湾路(Keppel Bay Roal)、亨德森路(Henderson Road),抵达直落布兰雅区域,这边,是另一番市井景象了,成片成片的政府组屋,陈医生带我们分别穿过了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组屋区,他还特意提醒我们观察各组屋区域内的环境布局、设施配套、植被等跟之前的吉宝湾住宅区有哪些不同,向我们介绍了组屋内的幼儿园、乐龄活动中心、宗祠、回教堂(清真寺)和天主教堂和战备军协俱乐部(SAFRA), 在直落布兰雅湾(Telok Blangah Crescent)小贩中心,大家还分头去享受了那里的美食,最后,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了这次行走的目的地——直落布兰雅坡(Telok Blangah Rise)大牌36号组屋区的小贩熟食中心。
这时,陈医生让大家打开钉好的作业开始布置任务了,四人一组,各自分头行动,再去观察同一栋组屋里,不同楼层的住房结构特点,透过亲眼所见的现象判断房子里居住的人群特点、收入情况;小贩中心的店铺分布、功能及其意义所在……经过10多分钟的分头行动,各小组都汇报了考察的结果。大家席地而坐,聆听陈医生给大家对这次的行走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此时,大家才终于明白了陈医生今天设计这一行走路线的用心良苦,也更加深了对这位“当代白求恩式大夫”的了解和认识,正如他那天在讲座时说到的:“做任何事情,你不但要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更要关心处在你下游的群众的利益”,这些年来,他由于自己独特的支边经历,养成了总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一种独特的情怀,今天带着我们一路走来,要求我们关注的就是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我们今天的行走路线,分别经过了代表新加坡贫富水平两个极端的住宅区吉宝湾高尚住宅区和直落布兰雅区。前者的居民享有无敌的海景、私人游艇及码头、各种高档健身运动设施;后者则的有着40~50年历史的、居住新加坡最低工薪阶层的最早一个大牌号码组屋区。尽管由于收入的不平等造成贫富非常悬殊,但是,我们看到了却看到了新加坡政府为了社会的“公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最令我感动的。
首先,富人虽然拥有很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可以享受无敌海景豪宅和游艇码头,但海滩、海岸线是属于公共财产,富人无权据为己有,必须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全民享受,这点我们国内很多海边地区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这些美丽的海水和沙滩几乎无一例外地被私人豪宅或五星级宾馆据为私有。
其次,在组屋区,尽管住宅区的配套设施档次不能与富人区的相媲美;没有像豪宅区那边“高大上”,但基础设施同样完善,一楼全部为架空层,变成公共的场所供居民晚上或节假日举行各种集会或娱乐活动;相邻的组屋群以连绵的有盖雨棚连成一片,进行网络化管理,同片区的组屋居民共享社区公共资源,包括健身器材、游泳池、娱乐场所、停车场、幼儿园、乐龄老人活动中心,以及各类宗教信仰拜祭场所,一应俱全,居民不用远足,就能就近解决一切生活需求。组屋的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势、排水渠等与众不同的地形特点,大量地保留了本土原有的植被(不同于富人区那边以外来物种为主的绿化),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草坪相互映衬,使得组屋群各具特色,生意盎然。同时,为了避免早期的老组屋区看起来像贫民区,新加坡政府会动用公款,定期翻新修缮新公共组屋。“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的重要国策之一,尽管格局、面积大小、地理位置等差异较大,以我们小组所观察的31号组屋为例,我们从11楼一层层往下走,观察到尽管两居室的面积比较小,每层住着20户人,但邻里间是和睦相处的,楼道通畅、有些门口还种满各种植物,美化环境。政府考虑到组屋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专门出资为这些栋旧组屋加装了三部电梯,每层都能享有,方便行动不便者外出活动,使那些老组屋建筑焕发生机,居住在里面的的民众不会自惭形秽,生活得非常“有尊严”。
陈来荣医生在讲座时曾经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信念、希望与博爱”。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人的能力有高低差异较大,除了出来后天的努力,更多的决定因素是因先天的不足,财富的获得是与能力紧密相关的,分配自然就不会平等。平等≠公正,如何让能力低下的民众获得平等的待遇?不妨给矮个子加块垫脚石(如下图),让他也能感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今天我们一路走来,看到了新加坡贫富的悬殊,收入分配是不平等的,但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新加坡政府为社会的“公正”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让处于弱势的大多数居民们受到了“公正”的待遇,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新加坡为了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对国土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要求西海岸对面的工业区、货运码头、炼油厂,必须远离居民生活区,让市民生活免受空气和水源的污染;营造社会的安全环境,不因财富的多寡而让富人区就戒备森严、步步为营,组屋区就奸杀掳掠、步步惊心。同在蓝天下,每个国民都有公平的权利去享受清洁的环境、清纯的水源、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花草。所以,他们也深深爱着这个国家,邻里间、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人民之间非常友善和博爱,大家都努力在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享受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
MPAM 2016级 辛明珠 稿
*若要转载此文,请联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项目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