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下午,在项目办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新加坡文化艺术中心——Esplanade 滨海艺术中心。在滨海艺术中心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场馆中心大厅、剧院、音乐厅、楼顶花园等。
早在5个月前,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就听说了当地有个外形似榴莲壳的地标建筑——滨海艺术中心。起初对该建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大榴莲”是听歌赏舞的地方,却没有想到有此机会听专门介绍,了解滨海艺术中心更多有关情况。
滨海艺术中心位于新加坡滨海区,于2002年10月正式落成,是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该中心外型奇特突出,宛若两颗榴莲,因此得呢称“榴莲壳”。这是之前所知的,此次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榴莲壳内内外外处处释放出别具一格的气息,这股气息包括建筑文化、绿色文化、艺术文化、群众文化、国家文化等。
据介绍,起初设计该建筑外观的时候,设计师的想法是将其建造成透明灯笼造型,因为其地理位置坐落在滨海湾畔,在晚上华灯初放时,灯光透过玻璃发散,形同挂起的两个喜庆灯笼。但是后来考虑到新加坡常年气候炎热,完全透明的玻璃外墙会导致室内温度过高,为此特别改进设计为灯笼穿上特殊设计的三角铝片,便成为了今天如同水果之王榴莲的外壳。说外观如壳,还真是如此,因为建筑内层的剧院、音乐厅与外层通道建筑之间有5厘米的空心隔离,主要是起到隔音的作用,把门关上,剧院外任何声音无法传入,可尽情享受美妙音乐。榴莲壳的外观不只是好看,还真实用,这层壳既可避日晒也可借日光,走在大楼外层过道,榴莲壳片就像一把把遮阳伞,同时借助榴莲壳片,日光可折射入室内,在白天,室内用不着开灯照明。料想不到的是,该建筑的设计绝对绿色环保,在下雨时,榴莲壳能迅速汇集雨水,瞬间流到底楼水池,收集起来的雨水可用来浇花淋草和卫生清洁冲洗。此外,设计也有许许多多的亮点,如剧院场内的舞台、墙体、椅子面料等设计布置等细节与声觉视觉揉为一体,启用近15年的建筑,至今仍是如此的先进,很好地将建筑文化、绿色文化和艺术文化揉和在一起,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也足以体现国家政府的远见卓识。
滨海艺术中心散发的不仅仅是建筑文化的香气,更重要的是其承载及透射浓厚的“全民文化”。作为新加坡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从规划开始,就明确了它的定位是“全民的艺术中心,是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从建筑设计、节目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都诠释了 “为全民所建,与民众紧密相连”的主旨。比如,文艺形式内容源于群众、面对群众,为群众呈献内容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有古典的、有当代的,有东方的、有西方的,囊括多种族的各种艺术形式。演出项目结合实时、主题突出,包括庆祝新加坡主要的节庆,如华人新年、屠妖节与开斋节。常年活动包括华艺节、印度艺术节、马来艺术节、海湾的节拍、艺满中秋、国庆庆典等等。有许多演出节目是向群众免费提供的,即使是消费节目,也考虑照顾一些特殊群体,如学生可获得高达40%折扣,乐龄人士与全职服役人员则可获高达30% 折扣,充分发挥作为非赢利组织的社会公益功能。在开展普惠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对艺术的开拓与发展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推进作用,通过滨海艺术中心这个平台,将艺术家、制作人和公司联系在一起,创造呈献更多更新更好的作品,提升国家文化艺术品质和传播能力。
滨海艺术中心是新加坡文化聚集地。站在大楼顶层花园可目睹海湾和城市美景,穿过底楼走道有琳琅满目的文化艺术商品,还有画廊展示厅陈列大量视觉艺术的作品,大楼内还设有专业的文化艺术图书馆。这里的每样设计和各种安排适合不同观众的口味,传播了国家文化内涵,发展了文化艺术教育,增加了大众接触艺术的机会,让文化艺术成为了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MPAM 2015级 陆鹏州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