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加坡三个月了,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坐着接机师傅的车,从樟宜机场一路来到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学生宿舍COLLEGE GREEN(简称CG),我第一感觉就是被沿途的绿化惊呆了:在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沿途满眼苍翠,绿油油的草坪、高低错落的树木和鲜艳灿烂的各种花卉,最令我惊讶的是无论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居民住宅区公园还是街心拐角的地方,竟然都是参天的古树,那些树的树冠和树根都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每棵树的树身上都爬满各种寄生植物!来新加坡之前,只知道它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式城市”的美誉,今天第一次踏进它的国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了,不禁慨叹:新加坡这个“花园式城市”的声誉不是浪得虚名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随着我在新加坡走过越来越多的地方,新加坡的绿化一直都令我惊喜连绵、感动不断。对于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奇异珍希的植物品种多 我们宿舍COLLEGE GREEN对面就是有着150年历史的新加坡植物园,当之无愧的新加坡的植物博物馆,或者可以说它是热带岛屿繁茂的缩影,它同时还是新加坡首个获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它拥有20,000多种原始的亚热带、热带的奇异花卉和珍贵树木,还有后来人工种植的棕榈、竹类、园艺花卉、
水生植物、
沼生植物、
寄生植物和
沙漠植物等植物,里面还有一个新加坡国花——胡姬花园。与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为邻真是我们的福气,近水楼台、得天独厚,所以,开学至今,每天沿着植物园的小道上课,“逛”植物园几乎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尽管我已经把植物园里面的每一条小路都走得非常熟悉了,但每天的早晨和傍晚、晴天和阴雨天以及不同的时日,我行走在林荫下、密丛中、池湖畔,总有新的惊喜和发现,套用唐朝诗人刘希夷的诗句,正所谓“时时处处景相似,处处时时花不同”。参天的古树、低矮的灌木、茂密的热带丛林、匍匐的爬藤植物、争奇斗艳的各式花卉……,可见新加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原始生态的保护,一草一木皆留情,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也没有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城市发展的建设。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就位于市中心地带,还免费观赏,并没有为了追求布局整齐划一而乱砍滥伐,将自然环境破坏掉,然后再花大量的资金进行园林人工再造。
城中绿化无处不在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你不难发现,城市绿化相当漂亮,在景观设计与植物搭配上,都能根据城市特点及气候条件来选择植物的种类。新加坡是赤道雨林地带,一年到头阳光普照、雨水充沛,因此种植树木花草必须适应这里的气候环境。我最喜欢的是那些遍布马路两旁、街头巷尾的雨树(又称雨豆树),树干高大,树冠播散开来的造型很美,像一把把巨大的雨伞,遮盖着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在植物造景空间的营造上,市区的绿化大多以大树和草坪为主,道路两旁树木成荫,街头到处是小花园、小草坪,你几乎找不到一块赤裸的泥土地。新加坡土地资源珍贵,为增加绿化面积,政府在做好地面绿化的同时,逐渐由地面绿化转向空中,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并存,你不难发现,在几十层高的楼顶和楼房的外墙壁也都挂满生机勃勃的绿化植物,很多建筑单元的围墙也是由整排的小灌木种植而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使绿化都无处不在,使新加坡实现了由“园在城市”向“城在园中”转变!因此,尽管新加坡常年天气炎热,但是行人在城中行走,浓密的树荫总是随时随地为人们带来清凉。你无论是漫步在花园绿地、城市街道,还是坐车行走在市区的道路上,满眼看到的都是绿地的恬静和形态各异热带植被的色彩缤纷。真所谓“绿在城中,行在荫中,人在林中”。
其实新加坡这满城的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得益于国家自上而下的长远和全局规划。早在新加坡独立之初,时任总理李光耀就提出了“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构想,并亲自倡导了植树运动,通过快速而大面积地种植、移植速生和树冠浓密的树种,生态环境才得到初步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城市环境,新加坡政府同时制定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要求绿化覆盖率达到50%左右、人均8平方米绿地的指标,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等政府机构将城市绿化规划设计得十分具体,从区域性公园、绿化带、到街心邻里公园等,在修建房屋时就将规定的绿化面积纳入规划蓝图,要求在每片住宅区内均要有绿地,插缝绿化,并将其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实施到位,使每一处的房屋都与绿化相互衬托。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概念,任何一处的园林绿化往往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处处可见植物的层次很丰富,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比比皆是,包括道路中的绿化带也绝少整齐划一(图8),人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极少剪成几何形状的,而是任其自然舒展蓬勃地生长,但又不妨碍人行和车行的交通安全,尤其是那些浑身散发着自然野性的雨树。
城市绿化背后那些默默的耕耘者 新加坡的城市绿化能如此成功,除了政府管理机构——国家公园局的高瞻远瞩设计和规划外,离不开那些为城市绿化默默耕耘的园丁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绝对是这幅城市蓝图的绘画师,正是他们的精心描绘和调配色调,新加坡才有这么迷人的城市风貌,他们配得上“城市美容师”的称号。以我非常熟悉的新加坡植物园的园林工人们为例吧,我们每天都进出植物园,看到他们工作非常尽职尽责,到处都能看到他们勤劳的身影。植物园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共场所,园区范围大、植物种类多,还有每天的人流量不少(尤其是傍晚和节假日),很多的家庭成员或三五知己都喜欢到植物园的大草坪上聚会,为保持园区环境的美丽整洁,园林工人们真的忙个不停,每天都得清理洒落路面的落叶、隔三岔五地割草、施肥、修剪高处的枯枝败叶等。植物多,落叶也不少,园林工人会将硬质路面的落叶用吹风机吹到路边,然后用竹耙将枯叶集中一起运走;那些割下的草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收集,然后统一进行腐化处理后,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就变成有机肥料,园林工人们又忙于对每棵小树苗进行逐一的施肥。每当我看到在油绿绿的草坪上,那一棵棵小树苗下面堆放着新施下的肥料时,都特别感动,心里涌起一股“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凄美感慨,这不也正是这群园林工人的工作写照吗?人们来到植物园,会穿行在树丛密林中寻觅奇树异木、奇花异草,会躺在舒坦绿油的大草坪上享受着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周末还一家大小来到邵氏音乐台前的山凹草坪上边享受着美食、边欣赏着免费的露天音乐会,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一切背后那一群不起眼的外国园丁们,他们和其他工作在新加坡各处的绿化园林的园丁们一样,为城市的绿化、美化默默地付出着他们的爱心,他们是应该值得尊重的。
MPAM 2016级辛明珠稿
*若要转载此文,请联系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中国项目办